全球最大嵌入式電子與工業電腦應用展 Embedded World 2025 開展期間,擷發科技(7796)公開展出的 CAPS(Cross-Platform AI Powered Solutions)「跨平台 AI 軟體服務」及 CATS(Custom ASIC Technology and Solutions)「客製化 ASIC 設計服務」吸引歐美亞眾多企業積極洽談,潛力客戶超過百間,壹哥與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做了簡短訪談,他認為展期的亮眼成績與產業的建議,可以作為公司日後發展的參考指標,未來,擷發科技將持續深化 AI 軟體設計與 ASIC 設計服務,助力全球 AI 產業發展邁向新紀元。
擷發科技在今年的 Embedded World 2025(EW25)主要展示了兩大平台,一個是 CAPS(Cross Platform AI Powered Solution)、另一個名為 CATS(Custom AISC Technology Solution),前者為跨平台 AI 解決方案,後者為客製化 AISC 設計解決方案,這兩大解決方案都是目前產業端最需要的,MICROIP 的 CAPS 是目前市場上唯一能夠做到僅需 4 ToPS 的 AI 運算需求,就能做到單一鏡頭支援 10 個 AI models 的機器視覺運算,同時解決現有產業「節能、效率」的需求,也可以避掉「缺貨、缺料」的問題。
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表示:「AI 技術正深度改變半導體產業,我們的 CAPS 服務能讓 AI 運算跨平台靈活適應各類場域,包括 AIoT 設備、工業應用、智慧交通與智慧醫療,確保 AI 模組發揮最佳效能。而 CATS ASIC 設計整合方案則提供完整客製化的架構規劃與設計優化,為市場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 ASIC 解決方案。」
擷發科技於 EW25 現場展示 CAPS「跨平台 AI 軟體服務」,涵蓋 Mediatek、Kneron、Xilinx、Rockchip 等多個不同的 edge AI 運算平台,從 AIoT 物聯網設備到 FPGA DPU,充分展現 AI 跨平台運行的靈活性與效能優勢。
CAPS 的技術核心在於虛擬化與中間層框架技術,讓 AI 模型無需繁瑣調整即可對應不同硬體架構,進而大幅降低企業開發成本並提升 AI 部署效率。
至於 CATS「客製化 ASIC 設計服務」則鎖定 AIoT、工業控制、車用電子與消費性電子等應用場景,提供從 ASIC 架構顧問服務與設計,到 AI 加速器開發、SoC 整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展會期間,擷發科技同步展示 Arculus System 的 iPROfiler AI SoC 效能分析工具,協助 IC 設計團隊優化 AI SoC 架構,提升 SoC 在 AI 運算中效能與能效比。這項工具將有效縮短晶片設計與驗證時間,強化 AI 晶片的市場競爭力。
本次 EW2025 展會不僅吸引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大使親臨,更迎來來自歐美亞地區的眾多晶片設計、AIoT、工業自動化、消費性電子與車用系統企業前來洽談合作。擷發科董事長楊健盟受訪時指出,擷發科在 Embedded World 2024 首度參展就明確感受到國外廠商尤其是德國廠商,對於台廠相當親切,他們喜歡台灣廠商的技術能力與信用,實際試水的結果相當好,因此今年第二年參加,光是前兩天的訂單就與去年同期倍數成長。實際上如果用潛在訂單來計算,成績甚至超越 CES 2025,其中有 7 成都是對 CAPS 相當熱衷,主要客戶來自歐洲、美國,還有台廠。
楊健盟觀察,現階段「工業級 AI」需求最大,以 CAPS 平台所展出的品管解決方案為例,就是來自某晶片產品線的需求,原因在於很多產線作業員貪圖方便或者對專業的不了解,而跳過某些必要步驟,好比說用徒手去檢查晶片,造成可能的晶片毀損問題,這時候就會造成工廠與客戶之間的衝突與糾紛,透過行為偵測解決方案,就可即時示警,同時告知監管人員狀況,有效解決糾紛也優化了 SOP,大幅提升整體品質管控的問題,另外也可以大幅減少控制中心監控人員的負擔,楊健盟認為,AI 最大的幫助就是能夠在降低監控成本的同時又提升精準度。
那麼 CAPS 為什麼會贏得歐美大廠青睞呢?楊健盟指出,如果是一般的聲音監控、動作監控或者誤區排除,那麼市場上有很多人都做得到,擷發科技的優勢在於了解硬體,能夠做到單一晶片在最短時間、最低耗能的前提下,同時判斷到動作、身體、速度等問題,這點非常困難,它牽涉到姿勢、表情生理反應,好比說有人倒在工地,這個狀況辨識度非常低,過去一顆鏡頭很難判斷這個人是在睡覺還是真的需要協助,這牽涉到倒地的速度、身體動能跟身體姿勢的判斷等綜合因素,而 CAPS 能做到的就是結合數據基礎,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這正是工廠需要的。
我也實際訪問到一名外媒記者 Embedded Computer Design 雜誌總裁 Patrick Hopper,他認為 EW25 的關鍵字無疑就是 AI,而 edge AI 的發展當中,最需要的就是像是 MICROIP 所提供的技術支援,尤其像是 CAPS,他能夠以非常少的資源實現 AI,這是很讓人驚訝的。
楊健盟認同 edge AI 需求已經相當成熟,而擷發科不僅 CAPS,還有 CAT 的服務,未來也會希望能拓展到更多平台,讓整體的解決方案組合更豐富、活潑,為提供更多不同的組合,所以楊健盟希望能 NVIIDA 平台合作,一起把解決方案做得更完整,當然也會考慮參與 GTC 2026,跟所有全球 AI 廠商分享與交流最先進的 AI 技術。
其實早在 CES 2025 期間,擷發科便透過聯發科 Genio 700 平台,能同時在 10 個攝影機跑 10 個不同的 AI 模組,甚至只要 3~4 ToPS 就可以跑 10 個不同 AI 模組,這是連聯發科內部都感到驚訝的,可是台廠的一個缺點就是環境跟舞台,透過 CES、Embedded World 甚至是接下來的 GTC 這類型的大型展覽確實是一種溝通形式,也讓台灣廠商有機會能與其他上中下游廠商連結與交流,他預期在工業級 AI 的需求下,2025 年的整體營收可望成長 1.5~2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