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在影像方面又更近一步,延續 Xiaomi 12 Ultra 概念機的可換鏡頭設計,到了 MWC 2025,小米把整個概念升級,推出的是 Xiaomi 15 概念機,概念機上導入了可交換鏡頭的模組化光學系統,這算是小米首創,但類似可交換鏡頭的形式就不是了。在 IFA 2013 期間我看到的 Cyber-shot DSC-QX10 ,差別在於 Xiaomi 15 概念機採用類似磁吸式的鏡頭,以扣接的方式即時供電並且傳輸影像,操作更簡單、便利,而且可以達到同樣的拍攝效果。
IFA 2013 期間亮相的 Cyber-shot DSC-QX100 與 Cyber-shot DSC-QX10 與隔年推出的 Sony alpha QX1,自帶感光元件,具備可換鏡頭能力,擁有各自的拍攝焦段,透過接環甚至還可以更換鏡頭,透過夾具配件可以夾著手機,透過藍牙跟手機 app 配對連動,因此支援 Android 手機跟 iPhone,重點是還內建電池、SD 卡儲存空間,具備實體按鍵可以直接進行拍攝,可以說也是目前運動相機的前身。
這次因為體驗時間非常短暫,我沒時間詢問有關鏡頭的事情,包括開發商與設計細節,單純從體驗分享,小米說這是概念機,其實也不像,實際操作已經是非常流暢。
基本上手機就是用 Xiaomi 15 去改裝,機身背後鏡頭下方有設計了連接點,用來連接感光元件跟手機,透過中間的雷射光傳輸相機資訊,包括即時顯示資訊與拍攝後資料的傳輸。
接上去之後,手機的拍照介面就會有一個可以切換的小 logo ,點下去就可以切換到這一顆帶有 f1.4 光圈的高貴 m/43,小米還幫他優化了拍照介面,可以調整 ISO、光圈甚至快門等等,另一個亮點是,過程中想要切換回手機的鏡頭組來自拍或者視訊也可以,等於就是多了一顆鏡頭可以用。
至於跟當年首款可交換鏡頭的相機差別在哪?
首先,Sony QX 系列鏡頭自己有藍牙跟電池,所以可以透過 app 跟其他手機使用,而且透過外接轉接環,還可以連接 Sony 其他鏡頭,成本高、商用化程度也高,是當年 Sony 的野望,可惜時不我與,一方面是手機攝影的普及化,一方面是技術演進沒跟上 Sony 的想法。而小米這個就是鏡頭,接上去由手機供電跟傳輸資料,當然也會這樣讓手機耗電速度增加,這是沒辦法避免的,以過去 QX10 的電力來說,單顆鏡頭也只有 3~4 小時的續航,但那是過去,現在手機或許真能夠透過增加鏡頭來提升手機攝影的威力,Xiaomi 15 概念機提供的「小米模塊光學系統」讓我看到手機影像再更近一步的可行性。